最近,桂林市民都在交口称赞一个热点事件:7月23日,广西兴进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向叠彩实验小学捐助1000万元现金,用于推进该校校区建设进度。这件桂林教育史上最大捐助金额的教育公益新闻,瞬间成为桂林街头巷尾热议话题。
2019年,兴进集团厚积薄发,领跑桂林地产行业,实现战略大跨越,而在企业强有力的发展后盾下,兴进集团矢志不渝的教育公益事业也走上快车道,不仅力度越来越大,介入层次也越来越深。
发展驶入快车道
教育公益并驾齐驱
2019年,兴进集团开启新兴进元年,加速进入发展快车道。不仅荣获了诸如“第五届地产设计大奖”、“中国文旅项目优秀奖”和“日本IDPA国际先锋设计大奖”等多项荣誉,旗下项目销售业绩也是格外耀眼,在行业普遍低迷背景下,兴进·漓江、兴进·漓江壹号、兴进·漓江锦府开盘,不断刷新桂林楼市新记录。
与此同时,兴进集团又在桂林核心城区连续斩获5宗优质地块,战略版图飞跃式扩容,发展后劲十足。事业突飞猛进的同时,兴进集团始终不忘“与城市共兴进”初心,坚持以“教育公益”形式回馈社会,不仅力度越来越大,公益形式也从原始的捐钱捐物解决一时困难,提档升级为彻底解决教育短板的长远战略。关于这点,从三件大事上,我们可以窥其一斑。
▲兴进集团副总裁张恩琦先生代表集团与桂林市七星区政府签约打造桂林市龙隐教育集团兴进实验小学
兴进·漓江壹号作为桂林市人文地标,其所在的七星区塔山片区又将迎来一所名校。7月8日,兴进集团与桂林市七星区政府正式签约,共同打造桂林市龙隐教育集团兴进实验小学。这意味着,塔山片区将会新增800多个优质学位,稀缺名校和名师资源真正落地,大大推动整个漓东片区教育基础配套升级完善。
同样,兴进·漓江锦府所在的叠彩区,也迎来一大幸事。7月23日,兴进集团向叠彩实验小学捐出1000万元现金,推进该校建设进度,叠彩区区委、教育局相关领导及兴进集团副总裁王敏出席仪式。据了解,建设中的叠彩实验小学总面积约2.92万平方米,将会解决区域内市民子女入学难题,极大优化叠彩区教育基础设施。
▲兴进集团副总裁王敏女士代表集团向叠彩区实验小学捐赠
而在不久前,兴进集团才刚刚向桂林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捐出100万元,用于资助2019年桂林市品学兼优及贫困的高考学生,并将于8月22日举行隆重的奖学金颁奖典礼。
十六年初心不改
捐助总额超两千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笔者了解到,自2003年开始,兴进集团从第一笔助学基金起步,持续16年坚持参与和发起教育公益活动,直到如今的超过2000万元捐助总额,可谓知行合一,初心不改。公益视角也始终聚焦于教育事业,受益对象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以实际行动体现了该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兴进集团“绿荫行动”关爱留守儿童
为响应桂林市打造“文化强市”的战略号召,2018年,兴进集团的教育公益捐赠就达到上百万元,建成两所“兴进•乐读书屋”,并坚持“三元午餐计划”。兴进集团还连续10年在桂林中学设立兴进奖(教)学金、国强奖学金,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和老师,体现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孩子们在兴进·乐读书屋看书,沉浸在书籍海洋中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019年,兴进集团桂林中学“兴进奖”、“国强奖”奖学金获奖学子,在高考中再获佳绩,喜讯被第一时间送至兴进集团。正因为此,越来越多桂林市民交口称赞,认为兴进集团真正践行了“为城市贡献更多美好”的企业梦想。
助推桂林城市发展
践行“兴教育”深度公益
22年来,对设计殚精竭虑,对产品精雕细琢,对社会感恩回馈,为兴进集团赢得了“学院派”房企的美誉。而对于教育公益事业,他们也创造出更有效的“兴教育”特色策略。
▲兴进集团向临桂汇荣小学爱心助学捐赠
有业内人士指出,兴进集团做教育公益,不再局限于捐钱捐物的短期资助,而是真正沉入桂林市教育事业的底层,如同建楼先要夯实地基一样,他们是在重建和优化桂林教育的底层架构,不仅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更是紧随政府规划和城市发展步伐,关注影响地区和市民命运的基石——基础教育配套。
桂林城市向西发展,不少老牌名校纷纷迁至临桂新区或另建分校。兴进集团作为桂林城市建设龙头企业,其公益捐助也聚焦于临桂教育基础事业。2018年10月,兴进集团向临桂振兴教育奖励基金会捐赠100万元,向临桂汇荣小学捐赠10万元等。
同时,兴进集团对教育主体的支持也有差异化:对小学是注重基础教育和生活保障,中学则注重学业鼓励和教师激励。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白岭栗木江村白岭村小学,自2012年开始就成为兴进集团“三元午餐计划”公益资助对象。七年来,兴进集团持续捐助爱心资金和物资,使得该小学的教学环境、配套全面升级,学生们的午餐更加丰富有营养。
▲兴进集团“三元午餐计划”升级教育配套,提升孩子学习环境
万丈高楼平地起。兴进集团通过兴进特色的“兴教育”深度公益,致力完善桂林教育基础设施,更好地助推桂林城市发展,切实践行了“与城市共兴进”的愿景。
(文章转载自桂林日报 作者:孔凯清)